Science Robotics顶刊重磅:人机通信的具身智能范式

Science Robotics顶刊重磅:人机通信的具身智能范式

2025年10月16日 17:56
本文共计247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来源/具身智能大讲堂 责编/爱力方

作者:Ally    出品:具身智能大讲堂

当我们和朋友聊天时,除了语言,我们还通过眼神、手势、表情甚至触碰来传递信息。这种多维度的交流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丰富而高效。然而,当我们试图与机器人交流时,却常常感到生硬和困难。为什么会这样?最近,在全球机器人领域顶刊《Science Robotics》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发表的一项研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从动物交流中获得的启发:身体不只是工具,更是智慧的载体

在自然界中,交流无处不在。细菌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海洋哺乳动物利用声波和振动沟通,而人类则综合运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种方式。研究团队发现,所有这些交流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身"的,即依赖于生物体的感知、运动和处理能力。

以人类为例,我们的声带经过进化,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声音用于高带宽的语言交流。当我们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触发血管扩张导致脸红——这是一种不需要大脑主动控制的反射性交流方式。这些例子表明,有效的交流不仅仅依赖大脑,更需要整个身体的参与。

研究团队基于香农的经典信息论,提出了一个扩展的交流模型。在这个新模型中,信息的传递不再是简单的"大脑→身体→环境"的单向过程,而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身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更能主动处理和增强信息,就像放大镜能够聚焦光线一样。

这种观点的转变意义重大。传统上,我们总是试图让机器人的"大脑"(处理器)变得更强大,以处理更多信息。但研究发现,当大脑和身体串联处理信息时,整体带宽受限于处理速度较慢的一方。而如果让身体承担部分信息处理功能,形成并行处理通道,就能显著提升整体的交流带宽。

2►五大原则:让机器人的交流更自然流畅

基于对生物系统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五个关键原则,用于指导具有高效交流能力的机器人设计:

第一,传感器形态学原则。蝙蝠的内耳结构能够自动过滤掉翅膀扇动等背景噪音,帮助它们更好地进行回声定位。类似地,机器人的传感器不应该只是被动接收信号,而应该通过其物理结构主动筛选和预处理信息。这就像人眼的瞳孔会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大小,或者触觉传感器会随着时间降低对持续刺激的敏感度。通过这种方式,传感器本身就能扩展处理的频率和空间范围,在硬件层面提升信息处理效率。

第二,欠驱动与柔顺性原则。人体的肌肉协同机制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大脑不需要单独控制每块肌肉,而是通过激活肌肉群来实现复杂动作。这种分层控制结构减轻了大脑的计算负担,使反应更快速。在机器人设计中,采用柔性材料和弹性驱动器可以实现类似效果。柔顺的身体结构不仅能在硬件层面实现力控制,还能通过反射动作直接响应外界刺激,无需等待"大脑"的指令。人类的许多交流行为,如打哈欠、脸红、颤抖等,都是这种去中心化控制的体现。

第三,多模态与冗余性原则。我们的皮肤感受器是多模态的,对压力、温度、振动等多种刺激都有响应,而且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之间存在功能重叠。这种冗余设计提供了强大的鲁棒性——即使部分感受器失效,整体感知能力仍能保持。对机器人而言,多模态不仅能降低噪声干扰,提高交流的可靠性,还能通过不同通道传递互补信息,丰富交流内容。

第四,时间尺度匹配原则。生物系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运作:有些过程快速反应(如反射),有些则需要较长时间(如学习)。机器人的身体动力学特性必须与所需的交流时间尺度相匹配。例如,腿部的运动学配置会影响可实现的步态周期。通过设计与交流需求相匹配的身体动力学特性,可以通过简化和涌现效应提升交流的带宽和流畅性。

第五,行为协调原则。流畅的交流依赖于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预测。这需要建立内部模型——不仅是自己身体的模型,还包括对其他个体的理解。这种内部模型的建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一旦形成,就能让机器人预测人类的动作和意图,实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设计行为更透明、更易预测的机器人,能让人类更容易理解它们的意图,从而实现更好的人机协调。

3►从理论到实践:四个递进的应用场景

为了推动这一理论框架的实际应用,研究团队提出了四个递进式的基准测试场景,每个场景都对人机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机握手测试是最基础的物理交流形式。看似简单的握手动作,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交流——力度、节奏、持续时间都在传递着信息。这个测试要求机器人具备行为协调、尺度匹配和高带宽交流能力,是建立人机信任的第一步。

物理教学场景更进一步,要求机器人能够通过触觉引导学习新技能,就像人类通过手把手的方式教授技能一样。这不仅需要高带宽的感知能力和多模态交流,还需要学习和适应能力。在这个场景中,具身智能帮助机器人通过共享控制、避让策略或动力学控制来完成任务。

远程操控医疗机器人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挑战。从远程操控手术器械到完全的机器人医生,这个场景特别强调行为协调和时间尺度匹配的重要性,因为必须处理潜在的时间延迟。机器人的身体必须能够承担部分交流功能,实现快速、高信息量的交换。

社交互动机器人是最终目标,整合了前述所有能力要求。这包括学习社交行为、发展个性化语言(如俚语),以及镜像行为等。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具有足够容量、带宽和流畅性的交流通道。

研究团队还提出了双重评估方法:既要从信息论角度测量噪声、带宽和流畅性等量化指标,也要通过用户研究收集人类对交流质量的主观评价。这种综合评估方法确保了理论改进能够真正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提升。

实现这一愿景需要跨学科的努力和技术突破。在硬件方面,需要开发新型软体触觉传感技术、高度柔顺的机械结构,以及具有适当带宽和力度的仿生操作器。在软件方面,需要强大的建模仿真工具来协同设计机器人的大脑、身体和环境交互,还需要可扩展的软件基础设施来支持复杂行为的协调和实时适应。

随着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看到更加自然、直观的人机交流方式。通过将这些技术与具身智能相结合,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像人类一样,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丰富而高效的交流。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代表着人机关系的根本性转变——从简单的工具使用,到真正的伙伴协作。

声明:本文来自具身智能大讲堂,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³·爱力方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copyright#agent.ren。

相关图文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