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vi. 出品: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年末,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秀场”到“市场战场”的剧烈过渡。
随着供应链加速成熟,一批头部企业陆续完成量产验证、开启订单交付,“量产元年”即将收官。而紧随其后的“商业化元年”,正悄然逼近。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加速推进产品的实际落地。除了工业制造、物流分拣等明星场景,教育、陪伴、娱乐等应用门槛更低、市场响应更快的消费级市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玩家下注。
它们虽然不如工业那般充满想象空间,却是真正能打开订单、形成复购、跑通商业模型的第一战场。
毕竟在商业落地这件事上,比起格调与远景,真实可用才是衡量产品价值的起点。
在这股浪潮中,松延动力选择了一条极具颠覆性的路径:让人形机器人正式迈入消费级市场。
今日,松延动力正式发布全球首款万元以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这一举动,不只是松延动力在价格与性能上的双重突破,更意味着人形机器人首次以“消费级产品”的姿态真正在市场中完成登场,这可能将是行业撕开商业化突破口的起点。
人形机器人的“平民时代”,或许就此拉开帷幕。
万元以内的“高性能”:松延动力如何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
Bumi小布米是一款身高94厘米、重量仅12公斤、拥有21+自由度的小型人形机器人,具备稳定的双足行走、奔跑、舞蹈、语音交互能力,并支持零门槛的图形化编程。用户只需拖拽模块,即可定义动作行为,实现低上手难度。
这款产品定位于娱乐陪伴、教育应用与展览展示等消费级场景,是松延动力首次面向C端市场推出的真正可用的人形机器人。
在这个“最强”“首款”满天飞的行业,松延动力为何将这款新品定位为“全球首款万元以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这并非噱头,而是源于其产品背后的系统性工程突破。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表示,所谓“首款”,是指在万元以内的消费级价格带中,首次实现了以往只有高端科研或商用级产品才能具备的高性能运动能力。他希望用这款产品打破“高性能=高价格”的固有认知,证明人形机器人能够走出实验室与展台,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那么,这款“高性能”具体体现在哪里?核心在于卓越的运动控制系统。
Bumi小布米不仅可以实现自然流畅的双足行走,还能快速调整步态、适应复杂地形,这背后依托的是松延动力自研的整套运动控制算法体系,让机器人的运动既稳健,又灵活。
这一能力的实现,得益于三项底层突破:
算法层面:采用基于人类动作数据训练的模仿学习算法,并融合强化学习技术,Bumi小布米不仅能自由行走,还能能够实现任意舞姿的舞蹈。
结构层面:通过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进行结构设计与工艺优化,既实现了减重,也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不仅实现了低至12公斤的重量,还为“万元以内”打下基础。
工程化层面:整机搭载自主研发的核心域控制器,关键模组高度国产化,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与可制造性,体现出松延动力成熟的工程体系能力。
此外,在机器人本体设计上,94厘米的身高也体现出松延动力在工程与机器人交互上的深入思考。
这个高度,略高于桌面,略低于大多数儿童身高,能自然融入家庭与教育空间,既不产生压迫感,也具备充足的存在感与交互优势。
松延动力回顾其上一款1.2米的N2机器人后指出:“当机器人身高比小朋友更高的时候,会让小朋友觉得有压迫感。而94cm恰好避开了这一交互错位,实现了更理想的人机距离与亲和感。”
在体型结构、产品功能与功耗之间,松延动力最终选择了一个适合大多数日常场景的“工程平衡点”。这也是它得以在维持高性能基础上,做到轻巧、安全、可携、易用的关键所在。
在Bumi小布米的身上,松延动力完成了从技术力到产品力的一次跃进。这让它不仅是一款参数亮眼的小型人形机器人,更是一场松延动力向消费级市场突击进攻的全新开端。
从教育切入,松延动力打响“人形平民化”的第一枪
尽管对消费市场早有布局,松延动力最终选中的商业切入口却耐人寻味。
Bumi小布米的目标用户主要包括追求科技生活的家庭用户、青少年编程教育群体,以及创客空间和教育机构等小B端客户。对于这些科技的早期采用者而言,人形机器人不只是玩具或展示品,更是可参与、可学习、可创作的交互对象。
图片展示为Bumi小布米原型机
最终产品敬请期待
姜哲源早前就曾表示,松延动力未来会挖掘K12的教育场景,之所以选择这个切口,源于教育场景在过去的确被验证为“刚需市场”:用户粘性强、支付能力稳定、现金流明确。但也因为其天花板低、决策慢,被不少企业视为低增长区,认为没有前途。
然而今天的市场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教育市场正在加速扩容。具身智能话题的持续走高,让人形机器人从高精尖科研迅速“下沉”至高校本科生、职业学校,乃至中小学和兴趣培训机构。随之而来的,是对作为教学工具、教具平台的人形机器人的真实需求增长。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快速成熟与开发门槛的降低,使得人形机器人的入门成本持续下降,价格越来越亲民,教师与家长对其接受度迅速提高。
松延动力判断,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技术探索”走向“市场应用”的临界点。姜哲源表示:“Bumi小布米的发布,不仅是为教育用户提供一款优秀的产品,更是我们主动定义并引爆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第一步。”
这一转型并非轻松之举。对松延动力而言,要从擅长于硬件本体与运动控制算法的极客团队,成长为具备消费级产品化能力的企业,意味着从研发逻辑、用户思维到市场运营的全链条重构
内容生态是其中关键一环。
图片展示为Bumi小布米原型机
最终产品敬请期待
“硬件是骨架,内容是灵魂。”松延动力表示,他们已经在与多家国内领先的编程教育平台和内容开发方开展合作,共同围绕Bumi硬件平台打造课程体系。团队还并逐步开放底层的运动控制接口,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参与,构建一个可持续成长的内容生态平台。
而支撑这一切的底层基础,是“成本”的再定义。通过核心器件的国产化、自研化,结构设计的模块化,以及与供应链伙伴的深度协同,松延动力最终给出了9998元的价格。
这一定价显然颇有深意,用一个低于万元级的价格,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大众生活打开第一扇门。
据悉,9998元为双十一至双十二期间的限时预售价,未来公司将根据用户反馈和成本结构,持续优化定价体系,保持长期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Bumi小布米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套验证松延动力“消费级切入,多场景覆盖”策略的一次开端。
它的发布,意味着松延动力正式敲响通往C端市场的大门,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平民化”从一句理念,落成一台可以带回家的机器人。
当价格被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被重新定义。
结语
从高性能算法到产品化,从研发工程到内容生态,从技术至上到消费思维,Bumi小布米是松延动力的一次系统性重构。
在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中,没有任何一个玩家敢轻言方向,更没有哪款产品能够一锤定音。但总要有一家公司,率先把价格拉下来,把市场做大,把未来提前一小步变成现在。
这一小步,松延动力选择用一台9998元的人形机器人来完成。
这不是终点。也正因为不是终点,它才足够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