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文泉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随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全球互联网与科技巨头已结束观望期,进入加速布局的新阶段。正如我们在《场景卡位战:美团、腾讯、字节…互联网科技大厂,如何布局具身智能棋局?》一文中观察到的,早期的“场景卡位战”已逐步深化,阿里、OpenAI、英伟达、京东、腾讯等行业领军者纷纷入场,凭借各自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禀赋,展开了一场围绕未来智能形态的生态位卡位战。
这场入局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并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关键趋势:巨头们正从早期的财务投资和生态卡位,转向亲自下场,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整合。阿里巴巴推动大模型"长出四肢",构建软硬一体的产业生态;OpenAI重归机器人研究,探索AGI的物理实现路径;英伟达打造全栈平台,奠定行业算力基石;京东聚焦消费市场,以"大脑"输出整合硬件产业链;腾讯延续平台战略,致力于成为机器人时代的"连接器"。
这些差异化的战略选择,不仅体现了各家企业对具身智能发展路径的不同判断,更深刻反映了它们在技术积累、商业模式和生态优势上的核心竞争力。这场多层次、多维度的竞争格局,标志着具身智能领域正进入一个由巨头引领、生态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核心要点
•战略动机与核心逻辑
•五大企业技术路线深度剖析
•巨头路线对比分析与行业影响
•未来展望与结论
01
五大企业技术路线深度剖析

a) 阿里巴巴:软硬一体化的产业闭环构建者
阿里巴巴的路径演变极具代表性。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分析过阿里系通过蚂蚁与阿里协同,以“全栈布局”与“部件投资”并举的模式覆盖多场景。阿里巴巴以"让大模型长出四肢"为核心理念,采取从投资布局到直接下场的渐进式路径。2024年起,阿里通过投资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科技等业内关键企业布局具身智能赛道。2025年9月,阿里云进一步联合领投自变量机器人10亿元A+轮融资,持续加深对赛道的资源绑定。一位接近项目组的投资人指出:"投完一圈发现,别人做身体,但大脑的接口还是自己的最顺手",这揭示了阿里从赛道金主转向直接下场的底层逻辑。
技术架构与实施路径: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负责人林俊旸表示,多模态基础模型正被转化为"基础智能体" (Agent),能调用工具、拥有记忆,并能用强化学习完成长链条推理。其核心是为强大的大模型"装上物理身体",让AI从"能说会算"走向"能跑会动"。据阿里内部人士透露,新组建的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小组采用"小型突击队" 模式,直接向通义实验室汇报,资源优先级标注为最高级的"open"(开放调配)
场景选择与落地节奏上,阿里首批落地场景锁定物流仓储、智能制造与家庭服务三大方向,战略上优先推动模型在生产线等工业场景落地验证,再逐步向人形机器人领域延伸。更为具体的是,阿里制定了明确的落地时间表:6个月内开放仿真训练工具链,与英伟达共建Physical AI栈;12个月内发布机器人专用多模态模型,支持语言、视觉、动作三合一;24个月内与菜鸟、盒马等阿里经济体场景完成百万小时真机测试。
b) OpenAI:AGI探路者的研究驱动路径

OpenAI正从纯粹的云端模型公司向"模型+硬件"的闭环生态转变,展现出与其他科技巨头不同的发展路径。2025年,OpenAI已与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公司建立或洽谈合作,共同开发消费级AI设备。这些举措表明,OpenAI正从云端走向终端,试图以"模型+硬件"的闭环重塑AI时代的硬件入口。
硬件战略与研发布局方面,OpenAI计划开发的AI硬件包括智能眼镜、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徽章等"伴侣型"设备,首批产品预计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这些设备将深度整合OpenAI的AI模型,实现环境感知和新型人机交互。此前,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曾投资由苹果前团队打造的AI可穿戴设备公司Humane,并为其提供模型支持,积累了硬件领域的经验。
人才布局与供应链策略上,OpenAI采取了积极的人才招募计划。据报道,OpenAI已从苹果招募了至少25名硬件和产品团队的专业人士,涵盖了用户界面设计、音频技术、可穿戴设备以及制造规模扩大等多个关键领域。在供应链层面,与立讯精密的合作依托亚洲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建立技术壁垒。专家分析认为,OpenAI发力AI硬件的核心在于构建 "算法+硬件+数据" 的生态竞争体系。
c) 英伟达:物理AI全栈平台的生态奠基者

英伟达在具身智能领域扮演着独特角色——它不制造机器人,而是提供制造机器人的基础设施。在2025年Computex上,英伟达发布了完整的"物理AI"平台,系统性地将云、边、端的"物理AI计算架构"落实为完整平台。这一战略使英伟达成为整个产业的"卖水人",类似于PC时代的Intel或智能手机时代的Android。
技术栈的三大核心支柱包括:OVX(模拟计算平台)——用于高精度图形模拟、物理仿真和合成数据生成;DGX(AI训练超级计算机)——训练基础模型,理解环境和语言指令;HX(边缘推理计算平台)——将智能下沉至机器人终端,实现现场部署。这三者形成了完整的机器人计算闭环。英伟达通过Isaac GR00T基础模型充当机器人的"大脑",通过蓝图"GR00T-Dreams"以图像输入生成任务视频,从中提取动作令牌,训练机器人执行复杂动作。
开发生态与产业协同方面,英伟达通过开源策略加速技术普及,将Isaac GR00T等模型开源至Hugging Face、GitHub等平台。同时,它构建了高度互联的机器人生态系统:在数据生成与模拟阶段,有Foxlink、富士康等企业基于GR00T蓝图开展训练;在模型验证与部署阶段,有AeiRobot、小鹏机器人、Boston Dynamics等厂商将Isaac模型应用于实际场景。这种生态协作的效能显著——GR00T N1.5模型在36小时内即完成训练,而此前这一过程需三个月,大大降低了机器人开发的门槛和周期。
d) 京东:消费市场导向的生态整合者
京东以消费电子产品的逻辑切入具身智能,展现出与其他巨头不同的商业化思路,这延续并深化了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讨论的“深耕家庭,丰富产品矩阵”策略。2025年7月,京东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为机器人、机器狗和AI玩具等提供大模型驱动的对话能力。这一定位反映了京东对自身渠道优势与用户心智的深刻理解,目标是构建开放的机器人生态。
技术定位与赋能策略上,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表示:"我们希望打造开放的机器人生态,让机器的功能和体验更好,实现消费者、机器人品牌与京东的共赢"。京东JoyInside宣布与数十家主流机器人品牌达成合作,包括陪伴类的Fuzozo芙崽、火火兔;教育领域的元萝卜AI、心大陆;产业领域的众擎、云深处等。通过将京东角色大模型驱动的对话智能体植入硬件中,增强产品的交互竞争力。
投资布局与产业协同方面,京东在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2025年7月21日,京东一日内连续投资三家机器人企业:千寻智能(领投6亿元PreA+轮融资)、逐际动力(战略领投)、众擎机器人(领投A1轮融资)。此前,京东还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新一轮融资。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技术热点,未来将聚焦供应链场景,持续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投资等方式构建技术创新生态。
e) 腾讯:平台化路线的生态连接者

腾讯的战略演进同样清晰,之前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其“战略投资,协同拓展市场”的双轨模式。在之前的布局中,腾讯主要通过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标杆企业,并结合内部X实验室的研发进行场景孵化。而现在,腾讯则以经典的"平台思维"进入具身智能领域,明确表示"希望和所有机器人公司合作,做机器人的外脑",将之前的投资与合作经验,沉淀为一套行业解决方案。
2025年7月,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发布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这是国内首个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的具身智能软件平台。
技术架构与平台设计上,Tairos平台包含模型算法和云服务两大组成部分。模型层面包含了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以及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云服务平台则包含了仿真平台、数据平台以及开发工具等,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调用及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表示,Tairos平台致力于为机器人本体与应用开发商补齐关键软件能力,如同为各类机器人装上"大脑",使其具备感知世界、规划任务及自主决策等能力。
行业洞察与落地策略上,腾讯选择了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的路径。Tairos平台首批合作伙伴包括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宇树科技等多家机器人公司。在具体合作中,腾讯云与越疆科技开启深化战略合作,聚焦三件事:打通云上算力和基础设施,推进"云-边-端"一体化协同,以及推动具身智能进入制造、商业、教育等更多行业。这种策略体现了腾讯"不能一下子铺太多,一定要像1.0版本,要去找几个企业深入落地"的产品思路。
02
对比分析与行业影响
a) 战略定位与技术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五家巨头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战略定位呈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各自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禀赋。与我们之前在之前的文章中按“消费主导”、“工业主导”和“全场景布局”的分类相比,当前巨头的战略路径更为聚焦和深化。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些区别,下表从五个维度对比了它们的战略选择:
从技术路径看,各家的选择同样差异显著。阿里坚持闭环控制,从大模型直接延伸到物理执行,确保体验一致性;OpenAI注重架构统一,将语言理解、环境感知与动作执行无缝衔接;英伟达推行标准化平台,通过Isaac GR00T、Newton物理引擎和Omniverse仿真平台形成完整工具链;京东实施软硬解耦,自身专注"大脑"开发,硬件交由合作伙伴;腾讯强调兼容性设计,确保平台能与不同厂家良好兼容。
b) 资源投入与组织能力
各企业在资源投入方面也展现出不同策略。阿里给予新团队最高优先级的资源支持,OpenAI组建顶尖人才团队,英伟达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并构建完整技术栈,京东结合投资与自有品牌双向布局,腾讯则采取长期主义态度,张正友表示"我加入腾讯成立机器人实验室,那时候规划的是十年时间"。
组织能力方面,各企业同样基于自身优势构建了不同结构的团队。阿里团队直接向通义实验室汇报,保持技术统一性;OpenAI团队中超过60%成员拥有AI算法背景,体现AI先行思路;英伟达通过开源社区和合作伙伴生态扩展影响力;京东结合投资洞察与市场推广能力;腾讯则通过广泛行业调研(走访60多家企业)构建对行业痛点的深度认知。
c) 对行业格局与未来发展的影响
巨头入场正深刻改变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轨迹。首先,它们带来了大规模资源投入,加速了整个领域的技术进步。英伟达的Isaac GR00T模型将训练时间从三个月缩短到36小时,这样的效率提升在没有巨头支持的初创公司中是难以想象的。其次,巨头们通过平台化策略显著降低了行业门槛,使得更多中小企业可以专注于特定环节的创新。
同时,巨头布局也引发了人才争夺战。OpenAI从斯坦福等顶尖学府招募机器人专家,阿里则调动内部多模态领域的核心人才。这种人才流动进一步加速了知识扩散和技术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巨头们通过定义架构和标准,正塑造着未来具身智能的基本形态——无论是英伟达的全栈平台,腾讯的Tairos,还是阿里的基础智能体,都可能成为未来行业的标准框架。
05
未来展望与结论
a) 发展趋势与核心挑战
基于对五家巨头布局的分析,具身智能领域未来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技术融合将加速推进,大模型、机器人控制、仿真平台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形成更统一的开发框架。行业分层将日趋明显,英伟达等提供基础平台,腾讯等提供中间层工具,阿里、京东等推动场景应用,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场景突破可能率先在特定领域实现,工业物流(阿里)和消费娱乐(京东)因商业回报明确,可能早于通用场景落地。
然而,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瓶颈方面,腾讯张正友指出"触觉传感器没有标准化,在仿真里面如何让触觉很真实的仿真出来?像人的触觉,空间分辨率在1毫米左右,在仿真环境里面现在还达不到这么好的分辨率"。成本与规模化难题也亟待解决,高性能机器人成本高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将其降至商业可接受范围是一大挑战。此外,仿真与现实差距仍是关键障碍,尽管英伟达等公司通过Newton物理引擎等手段努力缩小这一差距,但虚拟与现实的鸿沟依然存在。
b) 结论与展望
综合来看,对比《场景卡位战:美团、腾讯、字节…互联网科技大厂,如何布局具身智能棋局?》中分析的行业初期矛盾,具身智能领域已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五大巨头基于自身核心能力与资源禀赋,选择了不同的切入路径和发展策略:英伟达作为基础设施提供者,构筑了物理AI的完整平台;OpenAI作为技术边界开拓者,探索具身智能与AGI的深度融合;阿里巴巴作为产业闭环构建者,推动大模型与物理世界的高效互动;京东作为消费市场整合者,通过软硬结合撬动消费级市场;腾讯作为生态连接者,通过平台化策略降低行业门槛。
这些差异化路径反映了各企业对具身智能未来发展的不同判断,但也体现出软硬融合、场景驱动、生态共建的共通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具身智能领域将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格局,各家企业在争夺人才、技术、场景的同时,也需要相互依赖、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成熟。正如腾讯张正友所言,机器人现在还没有到"大哥大时代",但正是这些差异化布局和探索,共同推动着整个行业向具身智能的"iPhone时刻"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