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本体厂商与二次开发的终局之争:谁该抓住最后一公里?

机器人本体厂商与二次开发的终局之争:谁该抓住最后一公里?

2025年10月11日 20:39
本文共计355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来源/机器人产业应用 责编/爱力方

作者:李文泉   出品:机器人产业应用

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产业正经历着从“硬件为王”到“软硬融合”的深刻变革。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导向”向应用场景导向转变的关键时期。单纯销售本体的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客户更需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一方面,通用机器人本体面临同质化竞争,利润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终端用户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急需供应商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

这就催生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体公司应该专注于制造,还是应该向下游延伸,提供二次开发服务?

核心要点

•‌本体与二次开发路径的详细分析

  •‌不同路径的典型企业案例

  •‌路径抉择背后的关键要素

01

市场巨变,机器人产业的两条路径

机器人本体开发指从零开始完成机器人的整体设计与制造,涵盖机械结构设计、硬件系统搭建、底层软件及控制系统开发等基础环节。该路径通常开发周期较长(一般为2-5年),技术门槛高,依赖多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资金投入大、风险较高;然而一旦成功,往往能够建立起显著的技术壁垒。例如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其机械结构与运动控制算法均实现完全自研。

与之相对,二次开发是指在现有机器人本体与基础系统之上,面向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主要集中于软件层面与功能优化。该路径开发周期短(通常为3-12个月),技术门槛较低,更注重应用层实现,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特点。例如梅安森基于宇树机器人平台开发的矿山巡检解决方案,即为典型代表。

中泰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人形机器人运控产业链中,本体厂商在软硬件层面的进步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步进入量产时代,应用场景的落地与市场需求匹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挑战。

02

群雄逐鹿:行业玩家的不同选择

市场路径已然分明,赛道上的玩家们也根据自己的基因和战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我们盘点了市面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所处的阵营。

a) 专注本体开发,构筑技术护城河

这类企业通常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其核心目标是打造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通用平台”或“硬件底盘”,追求的是规模化和标准化。

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作为全球领先的四足及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始终坚持全栈自研,从电机、减速器到运动控制算法都深度掌握。其H1人形机器人展现了极强的运动能力,其定位就是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顶级的研发平台。

优必选(UBTECH):从Walker人形机器人到港股上市,优必选的核心战略一直是机器人本体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特别是在伺服关节等核心硬件上投入巨大,旨在成为基础机器人平台的提供者。

b) 纯二次开发者:生态的繁荣基石

除了上述两类,市场上还存在大量不做本体、只专注于二次开发的企业。它们通常是系统集成商(SI) 或软件开发商,是机器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梅安森:基于宇树的机器人平台,开发出适用于矿山巡检的完整解决方案,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回传、自动报警等特定功能。

众多行业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它们可能在医疗、教育、零售、安防等领域,利用机器人厂商开放的API和SDK,开发出专业的应用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c) “本体+二次开发”双轮驱动,深耕垂直行业

这类企业往往起源于系统集成或拥有强烈的行业背景,深知客户最终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机器人”。它们自己打造本体,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匹配应用需求,并利用二次开发能力快速落地。

智平方科技:智平方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持续创新,除了提供高性能的本体外,还注重为各类行业定制二次开发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智能检测系统领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灵活的应用开发能力,帮助客户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落地,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云深处科技:公司不仅专注于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还通过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本体,提供针对特定行业的二次开发服务。云深处科技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工业巡检、安防等领域,通过灵活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其机器人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

开普勒:开普勒作为一家具备强大技术背景的机器人公司,提供的机器人本体不局限于单纯的硬件,而是通过二次开发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尤其在工业自动化和特种作业领域,开普勒通过自研的控制系统和强大的应用开发能力,帮助客户实现从设备到系统的全链条集成。

03

“是否做二次开发”

路径抉择背后的深层博弈

对于机器人本体公司而言,“是否做二次开发”远非一个简单的业务选择,而是一场关乎企业基因、资源分配和生态定位的战略性博弈。这其中的利弊权衡,深刻反映了行业当前的核心矛盾。

a) 利:为何难以抗拒?—— 短期生存与长期壁垒的双重诱惑

逃离“硬件商品化”陷阱:纯硬件竞争极易陷入同质化和价格战的泥潭。二次开发是跳出这片“红海”的关键,通过注入软件、算法和行业知识,将通用的“机器人本体”转变为解决特定痛点的“价值工具”,从而获取溢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掌控“最后一公里”的用户体验:机器人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场景落地。如果完全交给第三方集成商,糟糕的应用体验会直接伤害本体品牌。亲自下场做,意味着能端到端地控制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确保技术优势能完整地传递给终端客户,从而建立品牌信任。

获取“反哺迭代”的第一手数据金矿:真正的产品迭代灵感源于战场。来自最前沿应用场景的真实数据和使用反馈,是优化本体设计、升级控制算法、定义下一代产品最宝贵的资产。闭门造车无法打造出真正贴合市场的机器人。

绑定大客户,建立深度护城河:为头部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能形成极强的合作关系。一旦客户的业务流程与你的解决方案深度耦合,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将变得极高,从而构建起基于解决方案而非单纯产品的壁垒。

b) 弊:为何踌躇不前?—— 资源诅咒与生态隔离的战略风险

“资源黑洞”与核心能力的失焦:二次开发是典型的“项目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售前、开发和实施人员。对于研发驱动的本体公司而言,这极易形成一个“资源黑洞”,不断吞噬本应用于突破核心零部件、优化运动性能的顶尖研发资源。最终可能导致“样样都做,样样不精”,在核心技术上被更专注的对手反超。

“行业深水区”的未知风险:每个垂直行业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拥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潜规则(Know-How)。本体公司跨界进入,如同“新手入局”,需要交巨额学费,面临周期长、成本高、失败风险大的挑战。这并非其传统优势领域。

“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生态悖论:这是最致命的战略风险。如果本体公司自身也下场做集成项目,就会与依赖其平台的系统集成商(SI)和开发者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将彻底摧毁合作伙伴的信任,导致他们转而支持其他更“友好”的竞品平台。最终,扼杀了生态繁荣的可能性,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平台的价值在于赋能他人,而非与所有人竞争。

商业模式的重度枷锁:从“标准化产品”到“定制化项目”,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会发生巨变。销售周期变长、应收账款压力增大、管理复杂度指数级上升。这会拖慢现金流周转速度,降低资本效率,让公司变得“笨重”。

c) 本质之问:你究竟想成为谁?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公司对自身终极定位的回答:

“赋能者”(The Enabler)像PC时代的Intel、移动时代的Android,通过提供极致性价比、稳定可靠的底层平台,吸引无数伙伴为你开拓市场,享受生态红利。这条路上限极高,但需要极强的技术定力和平台胸怀。

“整合者”(The Integrator)像苹果一样,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闭环,掌控从芯片到应用体验的每一个环节,获取最大价值。这条路能提供极致体验,但要求公司具备全方位的能力,并承担所有的市场风险。

04

结论与展望:路径无对错,战略定成败

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驱动”迈向“场景驱动”的新阶段。对于本体公司而言,“要不要做二次开发”是一场深刻的战略自省,其答案决定了企业的基因和未来十年的命运。

选择“赋能者”路径,意味着追求技术的极致与平台的开放。成功的关键在于绝对的性能领先、极致的成本控制、以及真正开放的合作伙伴政策,通过规模效应和生态繁荣制胜。

选择“整合者”路径,意味着追求解决方案的深度与用户体验的闭环。成功的关键在于深挖少数核心行业、构建强大的行业知识壁垒、以及打造无缝的软硬件结合体验,通过垂直领域的主导权获得成功。

未来的格局注定是分层与共生。顶尖的平台型公司与专业的二次开发伙伴并非简单的供需关系,更是共荣共生的生态共同体。最大的赢家,或许是那些能够用清晰的战略边界(例如,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发布明确的生态边界声明等方式),同时玩转两种游戏规则的企业。

无论选择哪条路,清晰定位、长期主义和对合作伙伴的敬畏之心,将是穿越产业周期、最终成为王者的核心基石。

声明:本文来自机器人产业应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A³·爱力方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copyright#agent.ren。

相关图文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