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打造首个智能体工厂,人形机器人打工忙
近日,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个智能体工厂向媒体开放。
这是美的集团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家洗衣机工厂,在该工厂中,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各类机器人在日常运营中实现常态化应用,使其成为全球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标志着美的已超越传统数字化工厂水平,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工业生态。
▍美的智能化工厂内部长啥样?
今年8月,这座高度集成、自主运营的工厂获得了全球认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授予其“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称号。在8月26日的认证仪式上,WRCA的代表表示,该工厂在效率、灵活性和韧性方面树立了新的全球标准,彰显了中国在智能制造技术突破性集成和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这项荣誉是对这家中国家电巨头大力进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认可,美的坚信,由此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最终将转化为增长,并增强其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
在该工厂中,目前包括Miro人形机器人、AMR、玉兔、AI眼镜等智能化产品。其中,Miro已经可以流畅地运输零部件,AMR在生产区域导航,实时避开障碍物,人工智能眼镜则通过即时视觉和数据反馈引导质检员。这些智能化产品的核心则是一个“工厂大脑”,这是一个多智能体人工智能系统,能与机器人、传感器和机器等“实体终端”网络进行协调,调控着整个工厂的每一个动作、决策和流程,使一切变得更加智能化。
据悉,自实施人工智能代理解决方案以来,该工厂核心工序平均效率提升80%以上,关键工序防错率达到100%,问题响应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数秒。
几个月前,美的集团首款人形机器人首次进入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实习”。如今,在这个拥有14个智能体,覆盖了38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的智能体工厂里,除了能够为不同型号干衣机后盖“打螺丝”的库卡“iico协作机器人”、在实验室上岗的玉兔-AI巡检机器人,Miro也已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技能。
在注塑区,美的研发的轮式人形机器人Miro可以毫不费力地用自己两个3公斤负载的双臂,将一个9公斤重的洗衣机桶搬运到检测站。做完该动作后,它又立即从人工智能工厂“大脑”那里接收了一项新任务:进行消防安全巡检,之后它很快进入下一阶段任务,开始检查设备状态。
谈及Miro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特性,美的相关负责人透露,Miro采用轮足式设计,底盘运用重型AGV技术,其上半身采取七自由度仿生臂的超轻构型,在保持60%负重比的同时降低能耗。同时,腕部六维力控传感器实时调节抓握力度及双臂姿态,实现搬运过程中动态平衡,末端则通过柔性灵巧手以及10倍抓重比设计,用500克自重实现5公斤抓取能力。
Miro人形机器人并非单兵作战,在它附近,一队AMR机器人就像一个完美同步的城市交通系统正在有序运作。
在这个注塑物流全流程无人化的场景中,工厂“大脑”会发布指令,引导各类物流代理运行,其中包括调度81台库卡的AMR物流机器人忙而不乱地开展工作。它们遇到人,会暂停让路;遇到物品,会绕道避障;还可以按工厂大脑的指令摆成各种“阵形”,以及搬运空置的货架;更能监护地面的路标。
在可靠性实验室里,一台玉兔AI巡检机器人则巡视着一排排正在运行的洗衣机,检查控制面板和运行状态。玉兔是一台“会思考、能决策、懂协同”的巡检机器人,在检测到异常或需要手动操作时,机器人也能进行自适应操作任务。
当机器人看到洗衣机完成上一个实验任务后,会自动操作洗衣机面板启动下一个实验任务,做到了全程无人化巡检。美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徐毅表示,它每30分钟完成一次全面巡检,频率是过去人工团队的两倍,而且准确率更高,将员工从单调乏味、容易出错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结语与未来
美的董事会秘书兼投资者关系总监高树在8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仅在2024年,人工智能应用就节省了超过300万个小时原本需要人类完成的工作,从而大幅降低了美的成本。该公司去年的利润同比增长14.3%,达到385亿元人民币(54亿美元)。这一势头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根据该公司8月29日发布的半年报,该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2510亿元和260亿元,同比增长15.6%和25%。
目前,美的在全球有超100家工厂,他们计划逐步把荆州工厂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工厂。但美的也提到,由于人形机器人、AI等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依然有待进一步优化,智能体工厂的完整复制推广尚需时日。但依托美的制造数据飞轮,目前1800个岗位每天能产生30亿条工业实时数据,持续为工厂大脑提供养料。
对于未来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形态,美的透露,双足式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在一些跨地形、跨场景领域会有更广泛应用,美的也在规划相关产品,但美的也表示,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存在一些短板,最大的问题就是通用机器人在效率和通用性上有一定的trade-off(取舍、折中)。
财报显示,美的已在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方面打造“类人形”“全人形”“超人形”三大技术平台,并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500亿元押注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等领域,推动其在工业、商业、家庭三大场景的应用。
(更多人形机器人赛道深度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形机器人发布”)